The Way of Exhibiting the Spirit of Seeing People and Seeing Things
发布时间:2016/10/30浏览次数:
在VR大热的今天,我们对它的历史了解是不够的,现在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VR的发展大致分为6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夹杂着不同的内容。
第一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模糊幻想阶段
关于“虚拟现实”这个词的起源,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法国剧作家知名著作《戏剧及其重影》,在这本书里阿尔托将剧院描述为“虚拟现实(la réalité virtuelle)”。到了1973年,Myron Krurger开始提出“Virtual Reality”的概念。但牛津词典列举的最早使用是在1987年的一篇题为“Virtual Reality”但与今天的虚拟现实没有太大关系的文章。上面这些都有待考证,目前公认的现在所说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在80年代提出的,也叫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
但在1962年之前,”虚拟现实“还是以模糊幻想的形式见诸于各大文学作品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在1932年推出的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这本以26世纪为背景, 描写了机械文明的未来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的书,里面提到“头戴式设备可以为观众提供图像,气味,声音等一系列的感官体验,以便让观众能够更好的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三年之后的1935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斯坦利·威因鲍姆发表了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书中提到一个叫阿尔伯特·路德维奇精灵族教授发明了一副眼镜,戴上这副眼镜后,就能进入到电影当中,“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和触到各种东西。你就在故事当中,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交流。你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这两篇小说是目前公认的对“沉浸式体验”的最初描写,里面提到的设备预言了今天的VR头盔。
人类对科技的挺进,最先都是基于文学或者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先由一个作家在一个作品提出,接着会有另外一个作家在另一个作品里完善,慢慢把大家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需求包装成科幻作品提了出来,等待这伟大的科学家来实现。到了1950年的时候,美国科幻作家雷·道格拉斯·布莱伯利开始在小说《大草原》(the veldt)一文中提到VR旅游的桥段了。说一所叫Happylife的房子,里面装满各种各样的机器,能让孩子置身于非洲大草原,并感觉一模一样,就是今天所说的“沉浸感”体验。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左右):萌芽发展阶段
有资料显示,1956年,具有多感官体验的立体电影系统Sensorama就被开发。但目前的多方面资料认为,莫顿·海利希(Morton Heilig)是在1960年才获得Telesphere Mask专利的,这个专利图片看起来跟今天的VR头显差不多。到了1967年,Morton Heilig才构造了一个多感知仿环境的虚拟现实系统,这套被称为Sensorama Simulator的系统也是历史上第一套VR系统。由莫顿·海利希(Morton Heilig)开始,虚拟现实继续在文学领域发酵,同时也有科学家开始介入研究。
1963年,未来学家 Hugo Gernsback 在Life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探讨了他的发明——Teleyeglasses:据说这是他在30年以前所构思的一款头戴式的电视收看设备。使得VR设备有了更加具体的名字:Teleyeglasses,这个再造词的意思是这款设备由电视+眼睛+眼镜组成,离今天所说的VR技术差别还有点大,但已经埋下了这个领域的种子。到了1965年,美国科学家LvanSutherland提出感觉真实、交互真实的人机协作新理论,不久之后,美国*****开始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做飞行模拟。
随后为了实践自己的理论,LvanSutherland在1968年研发出视觉沉浸的头盔式立体显示器和头部位置跟踪系统,同时在第二年开发了一款终极显示器——达摩克利斯之剑(Sutherland)。从资料图来看,达摩克利斯之剑跟今天的VR设备很像,但受制于当时的大环境,这个东西跟前面两位的发明一样,都分量十足,要链接的外部配件特别多。但不管怎样,经过这几个人的努力,VR终于从科幻小说走出来,面向现实,并开始出现了实物的雏形。
第三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概念的产生和理论的初步形成
在1973年,Myron Krurger提出“Virtual Reality”概念后,对于这一块的关注开始逐渐增多。关于虚拟现实的幻想从小说延伸到电影。1981年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Vernor Steffen Vinge)的中篇小说《真名实姓》和1984年威廉·吉布森出版了重要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都有关于VR的描述。而在1982年,由史蒂文 利斯伯吉尔执导,杰夫·布里奇斯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 )上映。该电影将虚拟现实第一次带给了大众,对后来的类似题材影响深远。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技圈开始掀起一股VR热,VR甚至出现在了《科学美国人》和《国家寻问者》杂志的封面上。1983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与陆军共同制订了仿真组网(SIMNET)计划,随后宇航局开始开发用于火星探测的虚拟环境视觉显示器。这款为NASA服务的虚拟现实设备叫VIVED VR,能在训练的时候帮助宇航员增强太空工作临场感。1986年,“虚拟工作台”这个概念也被提出,裸视3D立体显示器开始被研发出来。1987年,游戏公司任天堂推出了Famicom 3D System眼镜,使用主动式快门技术,透过转接器连接任天堂电视游乐器使用,只要比其最知名的Virtual Boy早了近十年。
但在80年代最为著名的,莫过于VPL Research。这家VR公司由VR先行者Jaron Lanier在1984年创办,随后推出一系列VR产品,包括VR手套Data Glove、 VR头显Eye Phone、环绕音响系统AudioSphere、3D引擎Issac、VR操作系统Body Electric等。并再次提出“Virtual Reality”这个词,得到了大家的正式认可和使用。尽管这些产品价格昂贵,但Jaron Lanier的VPL Research公司是第一家将VR设备推向民用市场的公司,因此他被成为”虚拟现实之父“载入了史册。
编辑:董婷婷 / 审核:卫卓琳 / 发布者:董婷婷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2015 电子科技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