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电子
科学技术知识

“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展陈方式

The Way of Exhibiting the Spirit of Seeing People and Seeing Things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科技之窗 博古览今 正文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发布时间:2016/12/02浏览次数: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飞船构成

       轨道舱

       留轨舱 “多功能厅”888 航天员的“家”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逃逸塔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 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返回舱

       航天员的“驾驶室”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

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神六的改进

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当前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中国制造

在中国几十年的航天史上,“中国制造”的概念一直贯穿了始终。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大力协同下,航天科技人员仅用7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即研制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建造了载人太空飞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在此后3年的时间里,中国又连续成功发射神舟二至四号3艘无人飞船,每次都有技术突破。实验证明,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和俄罗斯现役的联盟TM号飞船总体性能相当,某些方面还优于后者。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可利用空间创世界之最。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飞船设计的高起点,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一不是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所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都是由中国自主创造的。

此外,业内人士还认为,神六升空将对国内多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按照国际经验,对航天领域投入1元钱,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8至14元的带动效益。神舟载人发射是大量技术的集成,涉及到发射、火箭制造技术和回收、测控以及生命保障系统等关键技术,可以带动很多科技产业发展。同时,涉及到神舟载人飞船研制的上下游企业及技术研究机构有上百个,相关的协作单位更是多达上千个,载人航天科技将拉动新材料、生物、通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战略中,神舟六号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正稳步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第二阶段目标的完成,并向第三阶段即建立太空站的目标迈进。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承载体,神六在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体系里,以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精彩表现,在太空完美演绎了“中国制造”。

神六发射成功后,国外各大通讯社纷纷抢发消息,称神六成功升空掀开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篇章。共同社在报道中称,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再次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向世界展示了其航天大国的地位,发扬了国威,强化了凝聚力。

编辑:赵倩  / 审核:董婷婷  / 发布者:董婷婷

上一篇

路由器的发展简史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

2016/12/02

下一篇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

2016/12/02

  • 电话:028—61831009
  • 邮箱:bwg@uestc.edu.cn
  • 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2015 电子科技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