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电子
科学技术知识

“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展陈方式

The Way of Exhibiting the Spirit of Seeing People and Seeing Things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科技之窗 博古览今 正文

银联搞事情啦!——云闪付或将取代微信、支付宝的地位?

发布时间:2017/06/02浏览次数:

中国银联日前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在京共同宣布,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持卡人通过银行APP可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目前,首批支持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已超过40家,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另有近60家商业银行正在加紧测试并即将开通,年内其他主要银行也将基本实现全部开通。

今后,大家用手机进行二维码支付时,不仅能用支付宝和微信,也可以打开自己常用的银行APP。被支付宝和微信占据九成以上的二维码支付市场,又迎来新的参与者——中国银联。



现状

     年内主要银行全部开通闪付二维码

     去年年底,中国银联就发布过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用户此前已经可以在银联钱包”APP 里,使用其中付款码功能进行线下支付。

     云闪付二维码产品作为中国银联推出的移动应用(简称“APP”)的跨行转接交换产品,通过二维码(条码)交互方式,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商户之间,以及商户之间的资金收付。此次发布的包括主扫消费、被扫消费和人到人付款多种模式,后续还将推出ATM二维码取现,以及增值服务解决方案。

      使用时,消费者在布放有云闪付二维码受理标识的商户,打开任意一家已开通云闪付二维码服务的商业银行APP,首次绑卡后,通过向商户付款功能生成付款码,收银员使用扫码枪读取后完成支付,或通过扫一扫功能扫描商户收款码后完成支付。整个过程与现有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十分相似。

      目前,首批支持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已超过40家,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另有近60家商业银行正在加紧测试并即将开通,年内其他主要银行也将基本实现全部开通。

特色

     银联二维码支付境内外通用

     银联有关人士指出,相较于市场上其他二维码支付方式,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具备三个主要特色:一是安全性更高,采用支付标记化(Token)技术,安全级别较高,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二是服务更完备,配备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保障使用无忧;三是境内境外通用,银联国际正积极推动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境内持卡人经常出行地区的二维码业务,计划率先在香港、新加坡支持云闪付二维码业务受理。

近年来,银联无卡快捷支付服务不断升级,启动了与各商业银行无卡快捷支付通道的全新对接,旨在打造一个连接所有商业银行、收单机构,以及新型支付机构的快捷支付联网通用网络,支持各类无卡支付应用创新。目前,银联与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无卡快捷支付通道的对接已经完成,今年年内,将实现与其他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区域性银行无卡快捷支付通道的全面接入。

支付江山,谁主沉浮?

近年来,移动支付一直保持着井喷式增长。央行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移动支付业务达257.10亿笔,金额157.5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82%45.59%

然而,巨大的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和微信却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易观近日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支付宝和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腾讯金融分别拥有今年一季度移动支付市场53.7%39.51%的份额,二者合计高达93.21%,已经取得绝对主导地位。

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你认为银联有立足之地吗? 

这样的银联,你爱吗?这样的云闪付,你期待吗?

编辑:赵倩  / 审核:范俊怡  / 发布者:范俊怡

上一篇

妈妈,着火了为什么要用水来灭火呢?——你三岁时问出的问题,现在能够回答了吗?

中国银联日前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在京共同宣布,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持卡人通过银行APP可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目前,首批支持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已超过40家,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

2017/06/02

下一篇

人脑vs人工智能,柯洁首战告负,你怎么看?

中国银联日前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在京共同宣布,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持卡人通过银行APP可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目前,首批支持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已超过40家,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

2017/06/02

  • 电话:028—61831009
  • 邮箱:bwg@uestc.edu.cn
  • 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2015 电子科技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