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电子
科学技术知识

“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展陈方式

The Way of Exhibiting the Spirit of Seeing People and Seeing Things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资讯 专题采访 正文

【那些年,先生珍藏的宝贝们】刘乃琦教授和他的藏品

发布时间:2016/05/16浏览次数:


处处留心皆学问。

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一个故事。

让藏品活起来,让故事传承下去。

刘乃琦寄语     

 

从一做到一万



【图1:记有930录音的上海牌录音磁带】

 

一盘已经受潮发霉的老旧磁带,这是一种音频记录磁带,放在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磁带展品里毫不起眼。但据刘乃琦回忆,这盘磁带里记录的却是70年代我校的一项巨大成就——成电研制的第一台百万次级的第三代的计算机。

当时这台计算机的研制是绝密项目,称做“930工程”,全称为“保密通信专用计算机”,由国防科工委专门下文。成电计算机专业全身心投入,全体成电的教师、专家学者、实验人员、制造工人,包括部分学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做出来了这台以ECL集成电路为主的计算机。当时这台计算机号称“百万次”,小规模集成电路下能做到百万次相当不简单。刘乃琦说那个做得非常苦的,什么都没有,集成电路那都是一个引脚一个引脚自己焊的,机架及印制板,测试也要自己做。现在的计算机都是有显示屏有键盘的,但那会儿没有,程序数据之类的东西都是一个一个开关、按键放进去的。展示了成电在计算机设计、制造、装配、测试、运行方面的技术和能力,现在博物馆中还保存有“930计算机”的运算插件版等。

 

从模仿到超越

 

“有人说:你这个东西没有创新,你是模仿别人的,其实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够从模仿中得到一些启发,并能够做出比他更好的东西,这就是模仿的结果。”

谈到研制,刘乃琦说,当时主要就是借鉴和模仿,模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当时冷战时期,大多数国家都对中国封锁,研究全靠买他国的东西,拿回来自己解剖研究。但是中国的计算机研究进行得很难,买来之后又不能全部拆掉,只能边观察,找感觉,看了之后去想,看到别人是怎么样做的,然后自己去设计这个东西,完了以后根据它的原理再换部件进行试验,不行就再来,然后仿造,仿造之后再比较。那时中国的计算机领域就在这样慢慢起步发展起来的。

 

从无到有

 

441-B”计算机也是另一项真正体现成电计算机水平的大项目,那也是自己真正装出来了的计算机!”

 

【图2:计算机研发者笔记】

 

这泛黄的纸页上记录下了刘正容和黄安南老师在六十年代制造441-B计算机的那段历史。441B计算机最早是国防科工委以哈军工为主组织完成的这个攻关项目,成电有几位教师也参加了此项攻关,如袁宏春、龚天富教授等。

成电按照这个研发图纸自己开始组织设计安装,自己设计,自己制板,自己装配,自己焊接等,这个机器装出来。在64年、65年,这个机器就装出来了,真正体现了当时成电的计算机水平。后来,还为“441-B”计算机自行设计配置了其他外部设备。

 

 

            【图3:“441-B”计算机研发材料】                  【图4441-B计算机】

 

从传承到创新

 

计算机的藏品背后的故事很多、很深刻、很有意义,且代表着中国的电子工业,中国的计算机工业和军工工业发展的里程碑,凝结着老一辈的血汗。刘乃琦分享了一个故事。藏品中有几个小盒子,小盒子里装的是磁芯,当时是作为计算机内部存储单元的基本器件,其直径只有0.40.5毫米,中间还有个小孔,大概就是直径0.20.3毫米,这个孔里要穿过三根或者四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电线,这就是计算机二进制存储的一个bit。成电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室工人和学校实验中心的老师,就是因为穿这个东西,眼睛都受到很大伤害。因为这个东西很小,一个磁芯是0.40.5毫米,中间还有一个孔穿线,穿线工作平台下面就是一个日光灯,上面是一个放大镜,在放大镜下穿,一颗一颗的手穿,日光灯很亮,眼睛一直盯着一个放大镜,长时间眼睛就会受不了,所以后来这些老师眼睛都受到很大伤害。现在这些老师有些已经去世了,有些还健在,在他们身上真正代表了那个时代电子计算机人的精神。

 

 

【图5:磁芯存储器】

 

展望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刘乃琦说通用计算机发展到现在,从基本逻辑结构上还是二进制,不管是多快的,体系结构还没有完全脱离“冯.诺依曼”的这个体系结构。计算机在两个方面,如“软”的方面(可计算)是图灵开创的,硬件是“冯.诺依曼”的体系,还没有突破。当然,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已经产生了矢量机、阵列机等,但其基本运算单元还是“二进制”。

如果要突破的话,就不仅是电子“数字”计算机了,成电早期刘锦德教授就组织研制了电子“模拟”计算机。刘乃琦教授还谈到,人脑不是“二进制”模式,因此,“电脑”在运算结构上的突破将是划时代意义的、是再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了。

现在出现的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光计算机或者其他的什么计算机,还停留在概念上,或者在实验探索过程中。而且,运算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二进制”上。如果突破“二进制”的思维模式,是否能够在运算结构上有所突破呢?刘教授说。

 

结语

 

“概念和理念可以超前,但是得脚踏实地的做,不然你做不出来的。成电的一个精神就是脚踏实地的做,所以说很多东西是做出来的。”今天我们在计算机展柜上所见的一些藏品,件件都是成电人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它们都是成电精神最好的见证。

 

 

 

先生简介:

        刘乃琦,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先后留学加拿大、美国。1988年后历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主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IEEE/ACM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先后获得国家部级科研一、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书育人优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109月,刘乃琦院长被评为四川省级教学名师。


采访:宋天阳 梁雨微 

编辑:周小力      

审核:曾昊       


上一篇

【那些年,先生珍藏的宝贝们】龚耀寰和X波段自适应雷达系统

处处留心皆学问。 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一个故事。 让藏品活起来,让故事传承下去。 刘乃琦寄语 从一做到一万 【图1:记有930录音的上海牌录音磁带】...

2016/05/16

  • 电话:028—61831009
  • 邮箱:bwg@uestc.edu.cn
  • 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2015 电子科技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