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电子
科学技术知识

“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展陈方式

The Way of Exhibiting the Spirit of Seeing People and Seeing Things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资讯 专题采访 正文

【那些年,先生珍藏的宝贝们】龚耀寰和X波段自适应雷达系统

发布时间:2016/05/23浏览次数:



开始的开始

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一批怀揣着报国梦想的年轻人被国家送往海外,龚耀寰教授便是这群渴求知识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在美丽的拉夫堡大学,年轻的龚耀寰教授开启了我国最早一批自适应雷达试验系统的探索之旅。当时的龚教授利用了那里某位重点研究声呐的教授的条件,借助那个时代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开始了自适应雷达系统的学习研究,为回国后我国第一批X波段自适应雷达试验系统的发明设计打下了基础。


艰苦的开端

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1981年,在英国留学结束的龚耀寰教授回到了祖国。但当时我国在自适应雷达试验系统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回国后的一段时间,龚教授根本找不到项目。于是龚教授一边为研究生讲授自适应课程,一边为申请项目奔波。

终于,龚教授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金为四万元的关于自适应天线的一个项目,但困难接踵而至,最大的是资金问题,“四万块钱,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普通的就是几十万,那时是很少的钱,而且当时设备并不便宜……”,从教授感慨的语气不难看出当时研究的艰辛。

    在波段的选择上,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试验场,教授选择了频率在8-12GHZ的无线电波波段x波段。相对于波长更长的L波段和S波段,x波段探测更远,范围更广,精度更高,但这也意味着它的技术要求更高,成本高。这对教授的研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研发的突破

    x波段的研发在当时并不算陌生,但不同的是龚教授将自适应处理与x波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个自适应信号处理就是,要看到你的信号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再调整我自己的参数”,龚教授解释道,“这一种技术是在六十年代末才出现的,就是先在美国出现,出现以后像雷达的自适应在美国当时就是保密十年,所以它到70年代初才公开。”

    中国很晚才接触到这个领域,所以作为中国第一批做雷达自适应的专家,龚教授功不可没。


成功的喜悦

教授们当时一边设计一边做,耗时近三年才完成。最终被我们收录到博物馆的这件X波段自适应雷达试验系统是教授等人80年代就做出来的。

教授感慨道:“我们好容易把它搞起来,最后还是比较满意。”关于奖项,龚教授只很谦虚地表示获得了电子科技进步三等奖,但话语中的那种自豪让龚教授心中的喜悦难以掩盖。作为我国最早一批研究这个方向并且成功的人,龚教授的成绩无法掩盖。


后记:坚持比努力更可怕

“反正这几十年就是做这个工作,我退休之前的最后一个学生是12年毕业的,他也是研究雷达通信里边的自适应系统”,教授的话语充满了平淡,但是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又是几人能够做到的。

当我们问到教授所能想象到的最先进的雷达,教授只是很朴实地说:“现在研究的内容就是数字雷达,整个天线是很大的,是由很多小片元组成,简单来讲就是计算机来控制的,到现在为止还处于研究阶段,从50年代到现在几十年了,还是处于这种状态,估计最近一二十年国内会有所突破。”

显然,在龚耀寰教授这一辈实干家眼里那种天马行空无依无靠的想象是不切实际的,或许就是这种保守的思想让人坚持住一件事情就是一辈子。教授说:“我们成电的开拓精神不够,但我觉得开拓还是要求实,要自己站稳才能开拓。”


采访:王丹蕾、金竞琦

编辑:滕明桂、布迪诺

审核:曾昊、宋天阳 

  

上一篇

【厉害了我的馆】电子科技博物馆通信单元简介

开始的开始 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一批怀揣着报国梦想的年轻人被国家送往海外,龚耀寰教授便是这群渴求知识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在美丽的拉夫堡大学,年轻的龚耀寰教授开启了我国最早一批自适应雷达试验系统的...

2016/05/23

下一篇

【那些年,先生珍藏的宝贝们】刘乃琦教授和他的藏品

开始的开始 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一批怀揣着报国梦想的年轻人被国家送往海外,龚耀寰教授便是这群渴求知识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在美丽的拉夫堡大学,年轻的龚耀寰教授开启了我国最早一批自适应雷达试验系统的...

2016/05/23

  • 电话:028—61831009
  • 邮箱:bwg@uestc.edu.cn
  • 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2015 电子科技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