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电子
科学技术知识

“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展陈方式

The Way of Exhibiting the Spirit of Seeing People and Seeing Things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资讯 工作动态 正文

如何创作合适的科普内容——科普团队系列培训(四)

发布时间:2024/10/20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19日,由电子科技大学“科普中国高校行”项目成立的三个科普社团开展以“如何创作适合的科普内容”为主题的培训,由电子科技博物馆藏品与教育活动指导老师叶桂兰主讲。活动聚焦新媒体时代科普创作的核心方法论,通过“理论+案例+实战”的模式,为同学们揭开了优质科普内容生产的“流量密码”。

叶桂兰老师以“硬核知识软输出”为核心,提出科普创作需“捕捉痛点、场景叙事、跨圈表达”。她以短视频案例解析“三分钟吸引力法则”:前3秒植入冲突点(如“Wi-Fi信号能隔空充电?”),中间穿插实验演示或文物故事,结尾引导观众互动,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

活动中,同学们分组围绕“中国计算机简史”展开创作实践,提出芯片版《朝代歌》等创意方案,体现了踊跃的积极性。叶桂兰老师强调,科普应结合博物馆资源,真正地做到科普内容得体创新,达到既吸引人又充满创意的效果。

正如叶老师在总结时所言:“科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用青年的语言重译科学精神。当我们用芯片拼出梵高的星空,用代码编写李白的诗句,技术的温度才能真正被看见。”未来,电子科技大学科普社团将持续以“科普中国”为指引,打造“有锐度、有温度、有网感”的科普内容,让沉睡的科技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上一篇

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如何结合——科普团队系列培训(五)

2024年10月19日,由电子科技大学“科普中国高校行”项目成立的三个科普社团开展以“如何创作适合的科普内容”为主题的培训,由电子科技博物馆藏品与教育活动指导老师叶桂兰主讲。活动聚焦新媒体时代科普创作的核心方法论,通过“理论+案例+实战”的模式,为同学们揭开了优质科普内容生产的“流量密码”。叶桂兰老师以“硬核知识软输出”为核心,提出科普创作需“捕捉痛点、场景叙事、跨圈表达”。她以短视频案例解析“三分钟吸...

2024/10/20

下一篇

如何选择科普主题——科普团队系列培训(三)

2024年10月19日,由电子科技大学“科普中国高校行”项目成立的三个科普社团开展以“如何创作适合的科普内容”为主题的培训,由电子科技博物馆藏品与教育活动指导老师叶桂兰主讲。活动聚焦新媒体时代科普创作的核心方法论,通过“理论+案例+实战”的模式,为同学们揭开了优质科普内容生产的“流量密码”。叶桂兰老师以“硬核知识软输出”为核心,提出科普创作需“捕捉痛点、场景叙事、跨圈表达”。她以短视频案例解析“三分钟吸...

2024/10/20

  • 电话:028—61831009
  • 邮箱:bwg@uestc.edu.cn
  • 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2015 电子科技大学版权所有